最近,中国国家队在世预赛中遭遇了三连败,伊万科维奇也是经历了一次过山车般的情况,屡次从神坛跌落到谷底。许多球迷甚至提议,国字号球队应该考虑聘请本土教练。然而,在当前中国足球的环境下,如果回归土帅执教,简直就是在倒退。坚持外教化,走向洋务运动,才是突破的关键所在。
克劳琛的名言在如今的含金量依旧高涨,他曾指出:“球员要留洋,本土足球人才也应走出国门。”在2005年荷兰世青赛上,中国国青队表现不俗,德国名帅克劳琛的执教能力得到了球迷、球员和媒体的广泛认可。
在他执教期间,克劳琛强调,中国足球要迈向成功,必须与国际接轨。球员们应尽快留洋,哪怕是参加跟队训练或预备队联赛,都会有所提升。正是由于克劳琛的这番话,许多中国球员选择了海外发展。从95级桂宏、韦世豪、高准翼领衔的国青7海归,到随后的500小将留洋计划,再到97级的张玉宁、林良铭,98级的戴伟浚,以及99级的单欢欢,千禧后的吴少聪等,留洋的球员不断涌现。尽管他们取得的成绩并不显著,但中国球员的留洋意识显然在逐步增强,这是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势。
不过,与中国年轻球员不断走出国门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本土教练和裁判,尤其是青年教练和裁判出国留洋的比例却相对较低。很多老一辈教练仍然抱着“言传身教”的传统观念,忽视理论的提升。近期某名宿暗示球员买茶叶的事件,更加剧了球迷对本土教练能力的质疑。
在中国足球逐渐开放,越来越多的球员走向海外的背景下,国内的教练及相关从业者却依然停留在过去,与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。
毫无疑问,外教展现了更强的能力,中国足球亟需外教的支持与助力。随着中国足协的更替,各级国字号球队都已经完成了外教化的转型。从U17的上村健一到U20的久尔杰维奇,U22的安东尼,再到国家队的伊万科维奇,各级球队在比赛的状态、技战术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。
U20国家队轻松晋级U20亚洲杯八强,U22国家队甚至成功“爆冷”击败韩国U22,而在国家队方面,尽管在8场世预赛中仅赢得了2场,但相比李铁时期10场仅得5分的成绩,已经有了进步。更重要的是,国家队在这一世预赛周期内完成了阵容的更新换代,球迷对国足的未来充满期待。
因此,中国足球的洋务运动必须持续推进,双管齐下,更要不断提升。从当下情况来看,国内教练普遍存在着弱者心态,期望这些只懂得防守反击的教练能带领球队踢出传控或攻势足球,实属痴人说梦。在未来的十年里,中国足球必须以外教为主,保持这一做法。
要想让本土教练获得执教资格,必须通过海外体育学院的培训,同时具备5年以上的国际执教经验。与中国球员走出去的速度与数量相比,本土教练的留洋之路明显滞后。如若有朝一日,中国的国家队球员都具备留洋经历,而教练团队能够集合欧洲顶级教练,或由在海外有杰出执教履历的土帅掌舵,那么中国足球的腾飞才有可能真正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