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7-122!
中国女篮姑娘们在U19世界杯淘汰赛的记分牌上刻下这个刺眼的数字。
四战全败,净负156分,场均输掉39分。
面对美国队的65分溃败,不过是这场系统性崩塌的最后一幕。
当张子宇的名字从名单中消失,这支球队的脊梁瞬间断裂。
去年U18亚洲杯上,她场均35分12.8篮板的统治级数据,是球队唯一的战术支点。
而这一次,她被成年国家队抽调征战亚洲杯,留下的是内线真空。
对加拿大一战,徐凤威和杜思宇两位内线合计得0分,篮板被对手狂抢49个,前场篮板更是5-21的耻辱对比。
没有张子宇的掩护,外线球员的弱点暴露无遗。
三分命中率跌至20%,对加拿大20投4中,对葡萄牙17投仅2中。
罚球线也成了噩梦——对尼日利亚关键战,61%的罚球命中率直接葬送12分领先优势。
失误像瘟疫一样蔓延。
对美国队24次失误,对葡萄牙21次,对加拿大24次。
对手的紧逼防守像绞索,让中国队的每一次传球都充满恐惧。
葡萄牙第三节一波26-10,加拿大首节15-0开局,美国队末节11-2收割比赛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年轻球员在高强度对抗下的技术变形和信心崩塌。
冉珂嘉成了废墟中少有的光。
17分10篮板对葡萄牙,14分7篮板对加拿大,13分8篮板对美国。
小组赛场均22.5分11篮板的成绩单,让她在赛事篮板榜上登顶。
但孤胆英雄救不了团队困境。
当李雨汧对尼日利亚砍下25分却难阻崩盘,当梁雅琦对加拿大拼出10分却无力回天,个体的闪光反而映衬出整体的苍白。
青训体系的病灶在这场溃败中彻底溃烂。
战术手册里只有“把球交给张子宇”这一页。
一旦失去她,进攻退化成冉珂嘉的强攻和赌命三分。
面对加拿大,全队助攻仅11次,对手却是24次。
欧洲球队的流畅传切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战术素养的贫瘠。
更残酷的是身体层面的碾压。
葡萄牙的1米98中锋席尔瓦在中国队禁区砍下25分12篮板,如入无人之境。
加拿大的豪威尔单场轰下26分,三分箭箭穿心。
当对手用肌肉碰撞制造空间,我们的球员在对抗后连罚球都颤抖。
争议早已沸腾。
抽调张子宇支援成年队的决策,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短期利益与长期培养的撕裂,暴露出人才调配的功利性短视。
但更深层的拷问是:为何整个青训体系会因一人缺席而崩溃?
答案写在每一个篮板球的争抢中。
在每一次被抢断后的茫然眼神里。
在对手三分雨倾泻时僵硬的防守脚步上。
当欧美球队通过校园与职业双轨制培养出技术体能兼备的新星,我们的球员还在用业余联赛的节奏应对世界级对抗。
这场溃败没有意外,只有必然。
四场净负156分的背后,是青训断层的定时炸弹终于引爆。
65分的分差不是终点。
而是中国篮球必须直面现实的起点。